前苹果公司员工Paul Devine今天在联邦法庭承认了他以苹果公司的机密信息换取经济利益的指控。Devine承认他参与了窃取苹果公司机密信息的计划。他不仅将面临支付228万美元的赔偿,还将在6月6日等待宣判。
Devine在2005年到2010年受雇于苹果公司,在这五年间,Devine向外传出苹果公司的机密信息,例如新产品的预测、计划蓝图、价格和产品特征,还为苹果公司的合作伙伴、供应商和代工厂商提供的关于苹果公司的数据。作为回报,Devine得到了经济利益。这个窃取计划使得这些供应商和代工厂商更好的与苹果进行谈判。而Devine承认公司因这些信息而亏损了240.9万美元。
这项泄密调查早2010年四月就开始了,起源是苹果公司当时发现了Devine的苹果电脑中收取利益的证据,进而阻止了泄密计划进一步开展,也为公司避免了更加重大的损失。
放眼天下,没有哪家公司搞得比苹果更神秘。苹果跟每个员工签订保密协议,如果员工胆大包天,视公司信息保密规章如无物,那将遭遇重罚。其中,不乏因透露消息而被炒的员工,前苹果系统工程师的爱德华•艾泽曼就因为不慎向苹果的合作伙伴透露了一些软件的消息,结果卷铺盖走人。
另外,“保密”成为苹果文化中的一部分,办公室早已安装了摄像头,员工进门必须输入密码,还有一群“遍及全球的忠诚团队”(Worldwide Loyalty Team),像间谍一样,专门监视苹果各大总部和店面的情况。
据说苹果的副总菲利普•席勒有一次召开内部会议,不小心发错了资料,透露了一个产品的价格与功能。为此,苹果跟与会的员工都签订了保密协议。
正是由于如此严格的保密制度,才使得苹果的一举一动都成为媒体关注的焦点,推出的产品总能让全世界惊叹。在当今这个竞争异常激烈的市场中,保密对于成功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试想,如果缺乏严格的保密制度,在iPhone、iPad还没推出之前满大街就已经是山寨货了, 怎么可能创造出苹果现在供不应求的局面。
在严格的保密制度下,苹果的员工偶尔故意透露下产品的研发进度,利用消费者追求品牌和品味的消费心理,限制供货量,造成供不应求的现象,维持苹果的高价额,颇有点“饥饿营销”的味道。
与此同时,就连搜索老大谷歌也开始效仿苹果的保密文化,自从Android发布以来,谷歌的保密政策越来越严格。此前,谷歌总是会提前透露各种风声。谷歌通常会在新服务上增加一个“beta”,而不会过多地隐瞒信息。但现在,谷歌也越来越看重新产品的保密政策。谷歌Buzz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该产品的发布令外界颇感意外。如此看来,谷歌已经从乔布斯那里学到了不少东西。
另外,这也告诉以技术和研发为生命的中国企业,应该加强对新技术或者新产品的保密意识,不管是在技术手段上还是从管理方式上,都要加强行为,保护好关乎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信息资产,让企业内部形成 “保密”文化,提高员工的保密意识,从而维持在竞争中的独特优势。